更庆寺的大经堂高大雄伟,内有顶梁立柱188根,是全藏区萨迦派寺院中最大的一个经堂。更庆寺内现有僧侣五百多人,人数也不算少。可惜的是,现在看到的更庆寺是“文革”以后重建的,古老的建筑已毁于史无前例的疯狂年代里,老更庆寺遗址的一部分前两年仍被党校??占据着没有归还,今日犹可看见废墟一片。参观了柯洛洞闭关房后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这所寺院。大经堂四面墙壁上,绘着许多色彩浓烈的佛教壁画,其中尤以数幅蓝色大威德的画像最有特色,一个个威猛无比,令人一见而生怖畏之心。
据记载,更庆寺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8),由德格家族第三十六世博塔·扎西生根和来自西藏的名僧唐东杰布在今更庆镇西端建了一座经堂,以唐东杰布的名字取名为“唐加经堂”,并将此作为德格家族的本家寺庙,此即为今更庆寺的前身。明末清初,第六代德格吐司噶玛松在更庆镇东端开始兴建规模更大的更庆寺,历经第七代吐司香巴彭措和第八代吐司根噶彭措始得完成,唐加经堂自此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庆寺建成后,历由土司兄长或土司本人任寺院主持,如此权威之下,先后建成或归属更庆寺的子寺多达数十个。清雍正年间,德格第十二代吐司丹巴泽仁(1687-1738)又建起气势恢宏的德格印经院并将其交给更庆寺经营管理,至此,形成了更庆寺沿欧曲逶迤而下,东有主寺与大批僧房,西有印经院和唐加经堂,占地数百亩的大型建筑群。毫无疑问,那是更庆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风风雨雨,兴衰枯荣,更庆寺的兴盛、衰落与某种复兴,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德格地区藏传佛教命运的波澜起伏。
苯波 在德格地区,资格最老的教派,当推被称为黑教的苯波派,据《德格世德颂》载,公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德格境内的绒戈寺、登青寺、仲萨寺等皆为苯波派寺院,于八世纪初逃难至康北地区的德格家族,前九代均为苯波信徒,且世代在邓柯、德格一带传演黑教。公元十一世纪以后,宁玛、噶当、噶举、萨迦派等相继传入德格并迅速扩大势力,苯波派的实力日趋削弱。明末清初,因青海蒙古族和硕特部与德格土司连手打败了独尊苯波派的甘孜白利土司,德格地区的苯波势力亦遭受毁灭性打击,残存的黑教寺庙,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不得不归顺德格土司,大都融入到宁玛、噶举、萨迦等教派的行列中去了。
宁玛 八世纪末叶,莲花生大师由前藏东至康区“俄洛”传法途中,曾在金沙江东岸收过徒,由此宁玛派开始跟德格地区结下了缘,唐贞元十一年(795),宁玛名僧白玛绒多扎来德格,将绒戈寺转成了宁玛派的寺院,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宁玛高僧噶当巴德西在原土司南部辖区(含今白玉县)建起了宁玛派噶脱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宁玛名僧西绕绛措在德格龚垭建立了宁玛派厄乌寺。元代,宁玛派的发展一度迟滞。明末崇祯三年(1630),有宁玛僧人乌降措在德格玛尼干戈建立了腰日寺。清朝前期,宁玛派又获得较快发展,顺治十五年(1658),宁玛派白玛多德主持修建了多扎寺,康熙二十四年(1685),白玛仁真主持修建了竹庆寺,康熙三十一年(1692),丹巴绛村主持修建了协庆寺,宁玛影响日隆,至清末,德格土司兼法王在辖区里共辖有宁玛寺庙六十余座,僧侣近两万人。据1950年统计,当时全县尚有14座宁玛派寺院,僧侣4126人。十年浩劫中,寺院多被毁,僧人或被迫还俗,或各作鸟兽散。“文革”以后,重建开放的寺院仍有14座,僧侣有1440人。
噶举 南宋淳熙六年(1179),直贡噶举派高僧仁钦贝在西藏建立起直贡梯寺后,遣其弟子本巴登向秋能巴来德格传播噶举教义并主持修建了八邦寺的前身----兄里寺。明代天顺元年(1457),西藏昌教噶玛寺的司徒活佛在德格龚垭建立起噶玛噶举派的班觉寺,成化二十一年(1485),噶举名僧丹巴曲日降措在德格主持兴建了甲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西藏竹巴噶举名僧刀登白噶主持兴建了曲欧寺,雍正五年(1727),西藏昌都嘎玛寺第八世司徒·曲吉龚勒在噶举兄里寺原址上建立起较大规模的八邦寺。至清朝末期,在德格地区的噶举派寺庙共有三十多座,僧侣万名。民改前夕,尚有寺庙11座,僧侣2686人。“文革”中的遭遇不用说了。“文革”以后重建开放寺庙11座,有僧侣1463人。
萨迦 萨迦派于南宋末年传入德格地区,其时,德格家族第二十八世兄鲁多吉曾拜萨迦第四祖萨迦班智达修习萨迦教义。元代,萨迦五祖八思巴去汉地见皇帝当国师,曾两次经过德格。德格家族第三十世索朗仁青被八思巴选为膳食堪布并赐“四德十格之大夫”称号。约在景定元年(1260),索朗仁青在德格萨玛村建立起第一座萨迦寺庙----萨玛寺。摄于八思巴的巨大影响力,当时有仲萨寺、汪堆寺、银南寺、龚垭寺、白垭寺、柯洛寺、更达寺、嘎仑寺等苯波、宁玛、噶举的寺院改宗萨迦派。元末明初,萨迦派统揽藏区大权的局面逐渐改变,但在德格地区,因德格家族信奉萨迦,故萨迦势力在德格不仅得以保存且还继续发展,此后数百年里唐加经堂、更庆寺与印经院的相继诞生,便足以表明萨迦派在德格的实力位置。至清朝末期,德格土司兼法王所辖的萨迦寺庙共有四十来座,僧侣万余人,与宁玛、噶举同为当地藏传佛教三强之一。民改前夕,寺庙尚有19座,僧侣有4062人。“文革”以后,重建并开放寺庙18座,有僧侣1728人。
格鲁 清顺治十一年(1654),五世达赖喇嘛派遣弟子曲吉·昂翁彭措来康区传法,次年,昂翁彭措到达德格,在中扎柯鸠村建起更沙寺----这是德格历史上第一座格鲁派的寺庙。康熙年间,又先后建起十来座黄教寺院。由于格鲁派传入时间较晚,当地宁玛、噶举、萨迦派势力强大,因此格鲁派在德格土司辖区一直未获大的发展。民改前夕,共有寺庙4座,僧侣800人。“文革”以后,4座寺庙修建开放,僧尼有274人(其中觉母28人)。
综观上述各教派的演变,可见德格地区的藏传佛教,尤其是近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较之其它地方,有一显著特点,即格鲁派自五世达赖喇嘛以后在全藏区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在德格却始终没夺得头牌位置,甚至连坐二三把交椅都轮不上;而元代以后风光不再的萨迦派,在德格不仅没有偃旗息鼓,反而继续有着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