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土司老宅即将消失

                      
             八百年土司老宅即将消失  

  千百年来,藏区建筑多以土木石块夯成,终年日晒雨淋,风化侵蚀严重,再加战乱、雷击及其他破坏,通常寿命都不会太长。在今日四川阿坝州壤塘县宗科乡,一个名叫卧龙村的小村庄里,有一幢鲜为外界所知的土司老屋,据说已有八百年历史。该老屋的主人,是绰斯甲土司最后一位后裔,出生于一九三九藏历木兔年的象嘉•德根老人。
  我因常去藏区采访,宗科也去过几次,跟德根老人有一定的接触。这位藏区大土司的后裔,是个很有修养的绅士,对藏族文化、历史、历法、艺术都很在行,血管里不愧流着纯正贵族的血液,年近七十,身板始终挺得笔直,见谁都显得不亢不卑,哪怕乡长县长在他面前,他照样爱理不理的样子。他唯独对当地一位活佛比较敬重并保持一定往来,不过他也是当地唯一一个进活佛屋子不脱鞋不摘帽的人。
  他住的那幢土司老屋,已经太老太老,里面蓬头垢面,空空荡荡,不少楼板已有点塌陷,若不修葺,房间虽多,却没一间适合住人的。不过,老屋虽老,气势犹存,犹如一座高傲的城堡,其高大厚实的土石外墙,粗壮厚重的木头梁柱,墙上斑驳脱落的彩色壁画,无不默默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荣耀和辉煌。
  ○八年我见到德根的时候,汶川大地震刚过未久,此地离汶川直线距离不过三百公里,地震发生时老屋有点晃动,但并未发生损坏。我问德根,你说这老房子有八百年了,应该属于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物了,现在等于空关着,而且损坏厉害,为什么不修一修呀?他说前些年当地政府曾向他征集家里的文物,供博物馆参观用,还提出要修缮这栋历史悠久的古楼,但有个条件,就是修复后要对外开放。他拒绝了。他说他不愿意把祖上留下的宅邸变成旅游观光的场所。
  ○九年夏,我又去宗科。万没想到,一天早晨,忽从活佛那里听到消息:德根于昨夜在马尔康医院里去世了!第二天,我跟活佛一起去土司老宅吊唁。听德根姐姐的儿子说,德根舅舅死于严重胃病。太令人惋惜了。若有条件转送成都大医院及时诊治,断不至于如此仓促离开人世的。
  德根去世,老屋彻底成为一座空宅。这么古老的土司宅邸,没准已是青藏高原上最后的绝唱。
  听德根姐姐的儿子、女婿说,没人住了,与其等到哪一年塌下来,不如将老宅拆了,拆下的整根梁木还可派点用场,原址上建一座塔,用作对家族先人永久的纪念。
  我觉得这么做太可惜了。为什么不修缮一下呢?修缮后哪怕自己不住,改成一个土司纪念馆,你们可以当讲解员么,让人们来这里看看,实地感受一番八百年时光流变,也是有点意义的。
  他们说,这要花很多钱,我们哪有这么多钱啊。
  没错,是要花不少钱,至少几百万吧。可是,保护文物古迹难道不首先是当地政府的职责么?像这样古老的贵族城堡,别说是老宅所在的壤塘县,就是壤塘所在的阿坝州,阿坝所在的四川省,都不该放弃责任,听凭如此稀有的土司老宅在我们眼前消失掉的呀。
  鲁迅先生在两论杭州雷峰塔倒塌的文章里,曾说过:“倘在民康物阜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罢。”此言倒也言中了,上世纪二十年代倒塌的雷峰塔,八十年后,果然在一个自我炫耀为“千年盛世”的辉煌年代里被修复了,据说修复后的雷峰塔,每年光是门票收入就超过一千万元。
  我曾为挽救这座八百年土司老宅的命运,给《南方周末报》写过一篇稿子,不过这家报纸的眼光大得很,如今是专做全球性大文章的,对一栋偏远地区的老房子会不会倒塌根本不屑一顾,连个回复都不给。
  我转而投给《光明日报》的一个熟人,在报社出的内参里做了个反映,还专门给四川省政府也发去了。不过,《光明日报》毕竟不是新华社,对地方政府的影响力有限得很,没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
  日前听说,德根家人最终决定,这几天就要开始拆老宅了,老宅地上将建一座纪念塔,纪念生生世世的前辈先人。好在藏族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民族,盛世中少了个风雨飘摇中的土司老宅,少了个不可再生的活生生的民俗博物馆,但用拆下的旧料建一座寄托哀思和希望的信仰之塔,也可算是对得起老祖宗的余荫了。
  
  2011.03.08




        即将消失的八百年土司老宅

[本日志由 c-xd 于 2011-03-08 10:29 AM 编辑]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相关日志:
引用: -1 | 查看次数: 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