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上海文坛内幕》简介
作者:c-xd 日期:2006-12-05
《八十年代上海文坛内幕》情况简介
作者大学毕业分配至上海市最高领导机关供职多年,从事综合信息、撰写内参工作,与上海文化界有比较广泛的联系。《八十年代上海文坛内幕》共50万字,为独立成章的报告文学系列,国内某些“知名度高、透明度低”的独家新闻集锦。书中披露的大量文坛秘闻密录鲜为人知,引发人的思考则已不限于文坛一隅。不褒不贬,客观公正,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某些隐秘的事实得以曝了光。
该《文坛内幕》第一集报名参加93’首届全国优秀文稿拍卖会,被组委会列为重点稿。
第一集包括:
《刘海粟假画案及其它》
《赵超构与晚报大楼》
《师陀、丰村二三事》
《法庭内外,幕前幕后----〈荣誉的十字架〉小说诉讼案真相》
《我所认识的王若望》
第二集包括:
《戴厚英与〈人啊,人!〉》
《海外奇谈:国际摄影大厦》
《归去来兮来复去----一对回国专家夫妇的回国遭遇》
《我所认识的王若望(续)》
《某某某使我倒了霉》
内容提要:
《刘海粟假画案及其它》(六万字):
一九八五年九月,艺术大师刘海粟致信上海市委书记芮杏文,反映上海文物商店向一位日本友人出售署名刘海粟的假画,他作为作者“深感愤慨”,要求“彻底查究”。经多方调查,文物商店售出的刘海粟赝品,远非眼下这一张……
本文作者由奉命调查刘海粟假画案始,前前后后与刘交往数年。刘海粟假画案之始末,刘海粟与江泽民等党政要人的往来,刘海粟的长寿之道,等等,在本文中皆有客观而详实的报道。
配有刘海粟所指之“赝品”彩色照片两张及刘海粟与江泽民往来书稿(复印件)两件。
《赵超构与晚报大楼》(四万字):
《新民晚报》社址,“文革”中被《工人造反报》占据,“文革”后这房子却再也回不到晚报手里了。赵超构(林放)这位为《新民晚报》操了几十年心的老报人,为此上下奔走,寝食不宁。上海市数位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副市长等头面人物曾为晚报房子问题作了二十多次批示、指示,上海市长汪道涵在八一年四月当面告诉赵超构:已经作了决定,年内给晚报盖一幢新的办公大楼……三年之后,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要上海限期解决这个问题,……可是,由于官僚主义作祟等种种原因,晚报的办公大楼整整拖了十年之久才算大功告成……赵超构的心里,由期望而失望,由愤懑而变为心灰意懒了……
《新民晚报》的房子问题,本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文中披露的许多与赵超构及晚报大楼有关的种种内幕,仍是发人深思的独家新闻。
《法庭内外,幕前幕后----〈荣誉的十字架〉小说诉讼案真相》(六万字):
著名劳动模范杨怀远诉作家张士敏用小说《荣誉的十字架》对他一家进行诽谤一案,自一九八八年七月上海市徐汇区法院正式受理,到一九九一年二月对被告作出判决,历时两年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除了国内报刊上对此案已作的报道内容外,一般读者恐怕难以知晓,诉讼双方是如何在上层活动以寻找领导的支持以及上层人士对此案所持的并非那么一致的看法。朱镕基曾明确批示这件案子最好调解解决,但结果仍以对一名作家的判刑而划上了句号……
本文披露这些鲜为人知的内幕消息,意在有助于读者可对此案的社会意义作更深一层的思考。
《师陀、丰村二三事》(三万字):
在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老作家师陀因中共理论权威胡乔木曾为他的一部中篇小说写过一篇序言,被看作是“乔木的人”而被撤销了全国作协理事候选人资格。师陀与胡乔木到底是什么关系? 师陀与胡乔木之间的几封书信往来,胡乔木召见师陀的一次谈话,等等,本文将以独家新闻首次公布于世。
丰村,师陀的河南同乡,也是一位老作家,他的名望虽然不能跟师陀比,但他本人的曲折经历及他所谈及的上海文坛的一些内幕,也不乏一定的价值。
配有胡乔木致师陀信件 (复印件) 三封。
《我所认识的王若望》(七万字):
笔者因工作关系而与王若望有过一定的接触、往来。某部门状告王若望去某基层演说时竟敢指名道姓在太岁头上动土,笔者奉命进行调查,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胡乔木在京召见王若望,关于这次谈话内容,事后除了王若望的陈述,还有人拿出另一个版本,孰真孰假、谁离事实更远更近?……上海召开第三次文代会前夕,王若望在党组扩大会议上跟有的与会者当面交锋……王若望去上海某大学即席演讲,掌声如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出格”,有的称他“直率”,……等等。
《戴厚英与〈人啊,人!〉》(五万字):
“内参”中的戴厚英,一个恶魔形象……《人啊,人!》出版之波折……“清污”运动中女作家成了各界注目的“热点人物”……听听戴厚英自己发出的声音……院庆为批《人啊,人!》而改成了“学术讨论会”……上海大学如何“帮助”戴厚英“提高认识”……戴厚英因《人啊,人!》成了知名人士……“内参”中女作家的新形象……
《海外奇谈: 国际摄影大厦》(七万字):
这个项目,在上海市的“七五实施规划”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它的模型照片一度搁在邓小平、胡耀邦的办公桌上,芮杏文、曾庆红、吴邦国、黄菊、刘振元、李肇基、朱镕基等上海市的显要人物都曾给予明确的支持。
这是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项目,外资条件十分优惠,经济效益相当可观,一旦建成,将对改变我国摄影科技和生产水平落后的局面发挥重要作用。
这个项目的遭遇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官僚主义、以权代法、新的冤案……活生生地将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逼上了死路……
《归去来兮来复去----一对“回国专家”夫妇的回国经历》(六万字):
八十年代中期,全国经国家科干局认定的“回国专家”共五六十人,夫妇皆为“回国专家”者则只有来自海峡对岸的这对夫妻。这对双双毕业于台湾大学的回归者,在上海受到某些人粗暴的对待,国家有关“回国专家”的某些规定在上海迟迟不予落实。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某部门在庄严的文件中以捏造事实、编织谎言来为自己的失职进行开脱……
他们最终还是走了,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一声轻轻的叹息……
《我所认识的王若望(续)》(七万字):
本文作者通过“内参”渠道客观反映王若望的直言……王若望被开除出党的前前后后....名作家们纷纷与王若望划清界线……也有人不畏高压发出了另一种呼声....本文作者因与王若望的交往而被视为嫌疑分子……王若望谈他正在写作的一本书《自我感觉良好》……被王若望视为知己者一转身就出卖了这位心直口快的老头……
引用: 0 | 查看次数: 17197